大家好360配资网,我是兰台。
今天,我想给大家讲一段感人的故事,讲述两位伟大人物之间深厚的友谊——这就是“两弹元勋”邓稼先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之间的友情。
邓稼先和杨振宁之间的友谊是人尽皆知的。然而,你知道他们之间为何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吗?除了两人都是安徽的老乡,还有更深层的原因——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曾是清华大学的同事,且邓家在安徽是显赫的“望族”,杨家虽也出自富裕家庭,但在安徽的地位还是不如邓家。因此,杨振宁的长辈们也十分乐意看到杨振宁与邓稼先建立深厚的关系。
邓稼先的祖父邓艺孙,比杨振宁的祖父杨邦盛年长五岁。尽管两人同为秀才,邓艺孙的家族背景显然更为优越——邓家在安徽的地位使得邓艺孙早早便得到曾国藩与左宗棠的赏识,并跟随名士王子诚学习。17岁时,他便考中了秀才。而杨邦盛的家庭条件并不算显赫,他凭借个人努力才考上了秀才。
展开剩余84%不过,不久后,清朝废除科举制度,这让邓艺孙失去了继续仕途的机会,他选择了留下从事新式教育工作。他曾担任芜湖安徽公学总理、安庆安徽师范学堂的教职,1912年成为民国安徽省首任教育厅长,甚至还短暂担任过江淮大学校长,这所大学如今是安徽大学的前身之一。相比之下,杨邦盛的生活并不如邓艺孙那般多彩,尤其是在清朝废除科举后,他为了生活做了许多艰苦的工作——最终不幸感染鼠疫去世。
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很早就成了孤儿。尽管如此,杨武之依然在他的叔叔杨邦瑞的照料下成长。杨邦盛积蓄了一笔钱,并在合肥市中心的四古巷购买了宽敞的七进大宅,这便成了今天的杨家大院,相当于如今的豪宅。
杨武之虽然年少丧父,但生活条件得到了保障,他不仅在北师大取得了出色的成绩,还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数学博士。相较于杨武之,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的背景稍显逊色,虽然他留学日本,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,但他并没有杨武之那样显赫的学术成就。
邓以蛰与杨武之的交情也十分深厚,两人均在1928年加入厦门大学,之后都转至清华大学担任教授。此时,年幼的杨振宁与邓稼先在厦门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从此,两人便成了知己,彼此的关系密切如兄弟。杨振宁常常把邓稼先视作亲弟弟,甚至比自己的亲弟弟杨振平还要亲近。
杨振宁无疑是个天才。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曾与两位一同在西南联大求学,他在自己的自传《上学记》中生动地回忆起杨振宁当年在西南联大的表现。何兆武指出,杨振宁无论走到哪里,都会吸引一大群崇拜者,他的才华与气度早已为全校师生所认可,大家都相信他未来必成大器。
尽管邓稼先在学术上也不逊色,但与杨振宁相比,他的才华和声望略显平凡。在学术道路上,杨振宁担起了引路人的角色360配资网,他在1945年赴美留学时便建议邓稼先也到美国深造。1948年邓稼先赴美时,杨振宁特别建议他选择普渡大学,因为那里的学费低,且理工科专业非常强。更重要的是,普渡大学距离杨振宁的芝加哥大学非常近,这样他们就能常常见面。
然而,事与愿违,杨振宁于1949年转职到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,这与普渡大学相距千里。最终,邓稼先决定于1950年返回中国,开启了他的原子弹研发生涯。而此时,两位好朋友也就此分别。
1950年秋,邓稼先应钱三强的邀请,开始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,彻底与世隔绝,全心投入到这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邓稼先和团队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,1967年又成功爆炸了氢弹,成为举世瞩目的“两弹元勋”。
22年后的1971年夏,杨振宁再次回到中国,并在北京与邓稼先重逢。邓稼先曾坦诚地向杨振宁说明了中国原子弹的研发情况,杨振宁在得知真相时深感动容,眼中充满泪水。当时,杨振宁没有说什么,只是在晚宴结束时收到了邓稼先的亲笔信,信中写道:“无论是原子弹,还是氢弹,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发的。”
邓稼先的女儿邓志典也受到了杨振宁的关照。20世纪70年代,邓志典正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工作。杨振宁得知此事后,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,最终使邓志典得以“病退”返回北京。1984年,得知邓志典有赴美留学的计划后,杨振宁亲自帮助她联系学校,最终将她送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医学院。此后,杨振宁更是为邓志典在纽约找到了工作,安排了她在纽约州立医院的职位,这家医院专注于老年病的治疗,工作压力相对较小,且离学校也很近,为邓志典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方便。
邓稼先于1986年因病去世,杨振宁得知这一消息后,深感悲痛,特意从国外发来了唁电:“稼先去世的消息让我想起了与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友情,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。”
杨振宁不仅在精神上支持邓稼先的家人,还切实帮助了邓志典的事业,照顾她如同亲生女儿一般。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友情跨越了时空与岁月,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。
大家对于这段深厚的友谊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起讨论。
END
参考资料:
《邓稼先与杨振宁:跨越半个世纪的友情》,金宝山,《人民周刊》2019年第22期;
《半个世纪的友谊——记邓稼先与杨振宁》,高岩、漆露,《国际人才交流》1991.3。
发布于:天津市振兴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